随着人工智能最新技术的普及,以及硬件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人工智能产品将会快速地占领市场。很多人已经预言到一个全新智能时代即将来临。到那时,人工智能将被嵌入到每一个软件或者硬件之中,而且这些产品也会变得越来越廉价。于是,智能将无处不在。

由于人工智能很快即将替换掉目前大部分白领的日常工作,而购买一个人工智能产品的价钱要比雇佣一个白领工人的工资便宜得多,因此,这就有可能导致大量的白领工人面临失业。事实上,2016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就已经指出,未来5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导致全球15个主要国家的就业岗位减少710万个。这无疑牵动着人类脆弱的神经。

在人工智能界有这样一种有趣而吊诡的论断:由于我们尚无法清晰地定义什么是智能,于是只要是机器可以实现的功能在我们人类看来都是机械的、非智能的。比如,在GPS导航系统出现之前,我们认为为人指路是一件很难很智能的事情,甚至需要熟悉路况的专家才能做到。然而,现在的GPS系统已经相当普及,恐怕已经没有人再认为GPS系统是有智能的。当人工智能攻占下人类智慧的一个又一个高地,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人类的哪些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是在未来人类的智能还有什么方面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吗?

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大爆发的前夜。一方面,曾经的人工智能需要人类为其提供海量的数据供其学习,而以AlphaGo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可以通过“左右互搏”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暗示我们,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应该不能只满足于人类所提供的数据和训练,还可以主动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博弈、自我训练。

另一方面,随着神经网络深度的增加,曾经长期被人类棋手引以为傲的“直觉”也已经开始被机器所模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类似的框架下,还有许多抽象的、感性或理性的、容易或难以定量刻画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被机器所替代。

可是,人工智能还有很多没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不难想到,在未来,高速运算的人工智能会成为所有领域、所有行业乃至人类所有活动的标配,而这样的市场杠杆很可能带来两个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的价格与相应产品消耗的能源消耗之比会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能有了许许多多的新能源可以被人类所利用,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已经开始渐渐赶不上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重复性建设问题也会逐渐暴露出来。是否有可能把原先只能用于某一问题的人工智能程序加以改造使之更具通用性?这些通用性的程序是否可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共设施”?这将成为智能时代的人类面对的另一堆问题。也就是说,即使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系统,人类还是必须在运算速度、存储能力、通用性、能量消耗以及安全性等诸多因素间做出某种权衡和取舍,就像几百万年来的自然选择对人类所做的那样。

这时,人类重新回望自己的躯体,才发现自己真正的骄傲在于能耗极低而通用性、适应性极强的大脑。尽管现代都市白领的80%的工作都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一旦这一天真的到来,那些失业的人一定会很快找到全新的、机器尚无法替代人的工作,并且很快能学习和适应这些工作。有人指出,这样的新型工作可能更具创造性,因为机器是不可能具备创造性的。机器能否具有创造性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人是一个占意(注:占意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涵盖注意力、意愿和体验的新概念,占意就是指意识舞台被某物占据的状态。)之源,它可以什么都不做,但却可以付出自己的注意力来玩机器。按照我们的观点,人的占意资源相对于机器世界就是一种“能量”。因此,即使人类什么都不做,只要去关注、鼓弄机器就可以创造价值了。因此,未来必定会来临,人自有人的用处。

展望未来是人类的一个奇怪的癖好。或许未来的人工智能也会沾染人类这样的怪毛病。愚蠢的人类对未来的预言能力其实一直很差,直到未来的预言者真正参与到未来的设计和建设中。是好的工程师、设计师、科学家和资本家一起定义了我们的未来。

福特曾经说“消费者只会希望要有更快的马”,的确,消费者盲目而短视,真正能预言未来的,正是福特这样伟大的发明家,因为他本人已经参与到了未来的设计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工智能如果能预言自己的未来,那么它很可能就已经参与到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中。我们愿意相信,人工智能将能看到它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

以上节选自集智俱乐部新书《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本书从注意力的角度解读了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众包、人类计算、计算机游戏、虚拟现实在内的技术领域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占意理论、ManBetX-参与者模型、“游戏+”时代、意本家、自动游戏设计、自动化创业、占意通货、许愿树,等等。所有这些将为我们理解技术与人类的关系、透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和走向提供深刻的洞察。

本书适用于互联网及人工智能从业人员、企业高管,以及对人类与科技的未来、科技如何影响社会等问题感兴趣的读者。